近日,一名记者以应聘者身份潜入一家婚介机构,亲身经历了婚托行业的种种套路。在为期一个月的卧底调查中,记者发现,婚介所并非以促成良缘为宗旨,而是通过系统化的手段榨取客户钱财,其操作方式令人震惊。
婚介所对员工设定了严格的电话推销指标:每人每天必须拨打不低于80个电话,以“海量筛选”潜在客户。这些电话名单大多来源于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数据库,内容包括年龄、职业、收入等,婚介所员工会根据这些信息锁定“高价值”目标——即经济条件较好、情感需求迫切的人群。
更令人发指的是,为了最大化利润,婚介所甚至不放过已婚人士。在培训中,老员工向记者透露:“只要对方表现出一点兴趣,无论婚否,都可以发展为客户。”他们通过话术诱导已婚人士参与“情感咨询”或“高端社交活动”,并收取高额费用,而实际上这些服务多为虚设或效果甚微。
婚介所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多层收费:初次注册费、会员升级费、线下见面安排费等,每一项都标榜“专属定制”,实则套路相似。记者亲眼见到一位中年客户在三个月内被劝说支付了数万元,却连一次真诚的见面都未能实现。当客户提出质疑时,婚介所便以“匹配需要时间”“缘分未到”等理由搪塞,甚至威胁曝光其隐私。
婚介所内部还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。员工被要求虚构成功案例,在社交媒体和宣传材料上发布经过修饰的“牵手照”和感谢信,以营造专业可靠的形象。实际上,许多所谓“成功会员”是雇佣的婚托,专门在见面时演戏,事后便消失无踪。
这一调查揭示了婚介行业在监管缺失下的乱象:利用现代人对情感需求的渴望,设计精密陷阱,不仅骗取钱财,更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长期伤害。专家呼吁,相关部门应加强行业规范,建立黑名单制度,同时提醒公众选择婚介服务时务必核实资质,勿轻信口头承诺。
记者的卧底经历警示我们:在追求幸福的路上,需擦亮双眼,避免落入以爱为名的商业陷阱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yszyl.com/product/232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1-12 19:46:58